要探索建立更適合年輕人學好中醫藥的教學體系
作者:云賽俠 來源:新華網 更新于:2018-3-9 閱讀:
關于創新:我講中醫的創新,我們這個創新一定不能偏離中醫的核心思想,要堅守中醫的魂。中醫一直都是個體化醫學,沒有必要跟著別人的后面走,我們要堅守自己的道路,怎么樣用現代科學語言告訴民眾,告訴國人,告訴學生,中醫的優勢所在,要把這個道理講清楚,這是傳承和創新的平衡點一定要拿捏好。讓更多人來看中醫,這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臨床成功的案例來檢驗我們中醫的傳承和創新是否正確。
新華網:您怎么看待分級診療的話題,這個比較熱門的議題。
徐安龍: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實行分級診療的,他們普通病患先是從社區,然后到地區中心醫院,再到比較優秀的專科醫院,分幾個層次的分級診療。我們在實施分級診療過程當中遇到一些難題,主要是我們的基層醫生“兜底”的能力不夠,就是底線不夠高,HOLD不住。優秀的全科醫生不愿意到縣級,更不愿意去農村。從這個角度來講,基層的兜底能力不足,你跟病人講不出來所以然,病人就沒有信心去。一個很簡單的感冒都去協和醫院,那些名醫沒有精力研究大的難病,天天應付這些小感冒。病人們說我排了那么長的隊幾分鐘就開了一個方子,心里不舒服,沒有把醫療的服務和醫療的資源按照需求合理對接好。
新華網:中醫有沒有完成“兜底”的工作呢?
徐安龍:我覺得中醫有這個可能性。因為中醫在培養醫生的時候就是以全科的方向來培養的,基本不講專科,因為中醫是從整體看病。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講,中醫具有這個可能性。我在兩會提了一個“兜底”的提案,就是在中國的農村建立鄉村中醫中心,通過鄉村中醫中心來培訓村醫。通過各種教育體系,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體系,把村醫快速培養出來,讓他們掌握一些基本的醫療技能。中醫的一個特色——“簡、便、廉、驗”。我們可以就地取材,用簡單的方法解決很多問題,特別是在邊遠山區等等,就可能解決一些簡單的疾病。這是我講的一個兜底的服務。作為一個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既要培養頂尖的創新人才,也要培養基礎性人才,也就是我說的“兜底”人才。我們在陜西銅川、山東棗莊和當地衛計委合作,培養村醫。
新華網:怎樣讓年輕一代的中醫既掌握傳統的中醫經典又掌握現代的生命科學的知識?
徐安龍: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中醫必須要掌握現代生命醫學的話語權,要用中醫的知識把病人為什么生病講清楚,這樣會吸引更多的病人生病時想到中醫。在我國,西醫的服務體系已經遠遠超于中醫體系,在國家公共衛生體系里面西醫提供服務的比例已經占了80%多,成為了國人的第一選擇,一旦有病就看西醫,看不好才找中醫。
上篇:
下篇: